道情家园
今日更新: 7 文章: 6775 访问量: 521078

道情家园 yt1158.com 风水知识交流平台,最新易学知识分享交流,欢迎在线交流学习

佛教疑伪经

佛教疑伪经

首先恭喜楼主,喜欢读佛经是非常好的事情!

佛经是用来记载佛法的,为了便于佛法流传下去,在翻译佛经时候经中的文词一般都选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而容易让人听懂的则是口语的形式,但方言口语不利于流传佛说解释经。)中国古时的书面语言以文言文为主,并且描述的又是古印度文化,所以有些词汇就只有采用象形的方式来描述佛经的错误。比如现在当美国游客来到中国佛教寺院中看到释迦牟尼佛时,问到这是什么人时,翻译只能把佛像和菩萨像统一翻译成耶稣、圣众,如释迦牟尼耶稣、阿弥陀耶稣、药师耶稣、观世音圣众、文殊圣众、普贤圣众等,否则美国的普通游客对佛和菩萨就根本搞不懂是个什么!中国的古人也是本着上述的精神来翻译佛经的!

1、 佛经中采用恒河一词,其中一个原因是恒河的位置是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也曾在印度讲过经,并且讲经打比喻时一定是用眼前的事物做比较,才能让印度人更容易明白所讲的道理学佛释疑一。第二个原因是,恒河的沙子要比其它河流的沙子细,同一体积的沙子数量以恒河最为多,释迦牟尼佛就经常用恒河沙这三个字来做量词,用来比喻数量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意思!

2、 婆罗门教是印度本土的教派,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的时候,是印度人中智慧最大的人都选择修学的教派,就是现在的印度也有这一教派的修行人学佛释疑一。不过这一教派的宗旨都是选择在自己的心态以外上去用功,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佛教认为,人的一切言行心思都是以自己的心态为主导的,人的心态如果疯掉了,就什么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了佛教疑伪经。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婆罗门女,因为事情发生在往劫,但为了让印度人听得更明白些,就只能选择婆罗门这一词来给此女冠名,道理和上述耶稣、圣众的原因是一个!

3、 《金刚经》是佛法中般若宗的经典佛经的错误。般若翻译成汉语是智慧的意思,既然是智慧为什么不直述,非要用般若这两个音译的词呢?原因是怕人对佛法的含义有混淆。般若是用于出离生死和度人出离生死的一种智慧,不是把别人的财物运气通过谋算,给算到自己手里的投机取巧式的聪明才智!佛所说的法最终的目的是用于度众生了脱生死用的,而有些佛弟子误解了佛说法是仅仅为了得到世间利益用的,所以经常用佛法的文字上的意思来逼人去完成世间的利益佛说解释经。比如说捐款救灾,佛法要求的是从内心深处自觉的去捐才能换来福德,如果是为了得到世间名利或应付世间的人情礼往,是换不来用于出离生死的结果的,只能换来世间当时的赞扬和用于轮回生死的福报。

佛法中把用于解脱生死轮回的法,理解成谋取世间利益的法的这一心态,叫执着有执着在这个世间上的得与失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养成不计较在这世间上利益的得与失的心态,就能体会到般若智慧的真谛!而这种心态只能是做到了才能懂得,用人世间的任何表达方式都是无法直接描述得到的学佛释疑一佛经的错误学佛释疑一。所以佛在用语言讲完这些出离的智慧后,用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句话提醒学人,不要只是盯着文字上的意思去理解佛所讲的法,如果有人只强调佛在语言上所讲的法,忽略自己用自己的心念和言行去实行和体悟佛法的慈悲精神,那此人就是在谤佛!比如佛立过不打妄语的戒,但佛为了救一个爬到井口边的小孩子用手虚握,谎称手中有糖把小孩子给骗离了井口边,从而救了小孩子!不打妄语的戒叫戒法,是佛讲过的法中的一种法,如果有人硬说佛讲过不打妄语的法,就等于是执着不打妄语这一方面,而把佛菩萨的慈悲精神放到次要的地方去了,如果有人把不打妄语这种行为硬定成是佛菩萨的准则,那就是在谤佛!佛法的出离智慧真实的意图是平时不提倡打妄语,打妄语能救人的时候就一定要打妄语,如果有人说打妄语只能是害人的话,佛法就说这个人是愚痴的人,也就是没有出离智慧(般若智慧)的人!佛法的精髓在于物尽其用,所有的心、人、事、物都要用来利益别人!这种智慧才是大般若智慧!否则机械的理解佛法就是在谤佛!这是广义上的理解!

若从狭义上去理解,《金刚经》讲般若智慧的目的,是把人从以世间的有为法向出世间的无为法过度,因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必需人去做为人为。离开了人的运用,有为无为都是空话。佛最初讲的法是有为法,也就是忽略心态,只强调言行的法;后期讲的法是无为法,也就是开始强调心态上的运有,忽略言行表面上的性质了!再拿妄语来比喻,初期只强调不允许打妄语,后期则强调,什么心态下不可以、什么心态下可以打妄语了佛经的错误佛说解释经。《金刚经》正是为了这一转折而说的,而古文言文高度省略的表述方式,把这两种方式方法,就只用一个法字来表达,所以就非常非常容易混淆了!

楼主,你太执着了。

佛告诉我们放下。所有相都是虚妄。如果给我们说一个他们当时的河流,恐怕还要解释那条河流的事吧佛法问题解答。建议看看高僧大德对佛经的解释,从一部经开始弄明白,逐渐其他。

阿弥陀佛

呵呵,楼主,你说的没错,问题

1、2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久远劫前,也不是在地球上发生的。但是佛陀说法善用比喻,楼主有疑问的两个名词也只是拿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作个比喻,婆罗门女是说明地藏菩萨那一生的身份地位就像印度的婆罗门种族一样。还有,古代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都提到,有人很精进,往生之前就在梦里或者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正报(佛身相好光明)实际上比经上讲的殊胜千百倍,比如极乐世界的树,其实是由比七宝珍贵的多得多的宝物做的,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就见过七宝,哪见过更珍贵的宝物呢?所以佛只好说是七宝做的学佛释疑一。其他的也都是这样佛说解释经。佛法,无一不是甚深微妙法,因此要想让我们众生明白,就少不了比喻,佛经中处处可见。比喻是很重要的,比喻能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能让我们对从未见过的东西有个印象。

学佛释疑一

很高兴来解答你的疑问:

1。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可见这里恒河是泛指所有长的河流、大江。并非特指印度那条河,就像千日千月一样,并非特指太阳系的太阳和月亮

2。婆罗门同样是泛称一切修道者(不属于佛教),并非特指印度婆罗门

3。第三个问题,五楼解释的很详细了

楼主,你太执着了。

佛告诉我们放下。所有相都是虚妄。如果给我们说一个他们当时的河流,恐怕还要解释那条河流的事吧。建议看看高僧大德对佛经的解释,从一部经开始弄明白,逐渐其他。

阿弥陀佛

呵呵,楼主,你说的没错,问题

1、2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久远劫前,也不是在地球上发生的。但是佛陀说法善用比喻,楼主有疑问的两个名词也只是拿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作个比喻,婆罗门女是说明地藏菩萨那一生的身份地位就像印度的婆罗门种族一样。还有,古代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都提到,有人很精进,往生之前就在梦里或者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正报(佛身相好光明)实际上比经上讲的殊胜千百倍,比如极乐世界的树,其实是由比七宝珍贵的多得多的宝物做的,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就见过七宝,哪见过更珍贵的宝物呢?所以佛只好说是七宝做的。其他的也都是这样。佛法,无一不是甚深微妙法,因此要想让我们众生明白,就少不了比喻,佛经中处处可见。比喻是很重要的,比喻能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能让我们对从未见过的东西有个印象。

以上详细为您解答了关于佛教疑伪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佛教疑伪经这个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答疑解惑。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网址:https://www.yt1158.com/4550.html

相关推荐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